方方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光环境设计院技术总监、
第三设计所所长
国际照明设计师协会(IALD)专业会员
高级照明设计师(国家一级)
2019亚洲照明设计奖获得者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
我曾在17年第三届云知光论坛上分享了什么是“从秩序感中理解建筑照明”,当时我认为“在光与建筑照明这回事上,最重要的是尊重自然、尊重人类,找到我们自己内心需求的真正的对话的方式”,从前一个分享主题到今天的“光,雕塑空间的工具”,我更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两年间我的一些所思所想。
针对“光,雕塑空间的工具”这个主题,我的分享内容具体会分为两部分,第一个是我们怎么理解建筑设计师在空间中分割光的设计,并且如何理解光是作为一种建筑材料而存在的。
第二个则是我的一些项目展示,借此机会来阐述我对这个主题的理解以及接受大家的批判和指导。
光,是一种材料
米斯卡·库巴尔曾说过:“通过照明,可以让物体变得重要,在变重要的同时,物体走向前端并因此进入我们的视野”。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它直白地点出照明设计师最终的职业价值——就是我们通过光来控制观众所能看到的东西。
我本身具有美术学习背景,在做照明之前我大概画了14年的画。那时候我手里的工具是颜料,它大多用来描绘二维的空间,后来我发现了照明这个好玩的东西,发现光线竟能成为更加立体且具体的材料,让三维空间得以延展。
那么我是如何发现光线这种好用的材料的呢?在我读书的时候,我的一位老师曾跟我讲过那么一句话,他说当你理解空间的时候,不要把空间当成一个具体的物件,你要把自己、空气、光线等等所有都当成一种物质,你在这个空间中走动,实际上是从一种物质交融到另外一种物质中,你始终在变化,那么对于光线而言亦是。
老师的这番话,给我后来对光的理解埋下了伏笔。在之后的工作当中,我也曾经遇到过很多新手照明设计师会遇到的问题:项目中这里有一根线会好看吗?那里有一团光又会怎样?这些类似的问题。
当时我迷茫过,不知道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因为十几年前我刚入行的时候,是在工厂中担任配套设计师,当时的我更关注灯能够实现的效果如何,而不会去考虑光的东西。
但后来我到了一家工程公司工作,当时的老板是一个很有修养、底蕴的业内前辈,他说:“你们不要只关注灯在那里的效果会怎么样。”这让我开始对光有了更多的关注。
随着对照明设计的理解逐渐深入,到我开设了自己的照明设计公司,我慢慢开始考虑光是否可以作为一种空间融合的材料。
在与很多优秀的建筑设计师、照明设计师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我对于“把光作为一种材料”这个想法越发地肯定,所以今天的分享中,我们将立足于建筑本身,来讨论有光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利用这个空间。
光,雕塑空间的工具
切割
对于光线在空间中能起到的作用,我提取了一些关键词,第一是切割。
我最喜欢的一位建筑设计师就是彼得·卒姆托,我曾经去考察过他的几个项目作品,他对于光线的精确及准确使用是令人惊叹的。
前年我到了他的其中一个项目作品进行游览,那就是——瓦尔斯温泉。那是瑞士格劳宾登州唯一的温泉,把酒店和温泉以及当地的景观结合为一体,是卒姆托的代表作品之一。
很多朋友可能都知道这个作品,因为它是引用天光最经典的案例之一,项目中利用大量的悬挑板以及当地的片麻岩。
据说其灵感来源于土耳其浴场天花对于光线的切割,这个温泉拥有很多的池子,但是空间使用的人工光很少,只有入口的位置有一些吊灯来进行照明。
从楼梯道更衣室,再一直往下走,沿途路过的区域使用的人工光都是特别少的,因为瓦尔斯的顶面依靠悬挑板的离缝引入日光对室内空间进行照明。
因此在白天的时候,温泉室内是不需要照明的,你甚至能感觉到在这个空间当中,光线如同宝剑般锋利地把空间切割开来。
在亲身体验之后,我觉得大多时候光线跟材料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就像瓦尔斯的片麻岩,如果不是采用这种材料,光线就不能被切割得如此精准了。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感受到建筑可根据不同位置产生的不同功能上的需求,来设计不同大小的离缝大小,进而采取适合的自然光线。
第二个案例,是大家都熟知的著名建筑设计师安藤忠雄,他的光之教堂。这里面有个小故事,最早的时候光之教堂的十字架其实是被玻璃封起来的,这让安藤本人十分不满,后面在教堂重建的时候把玻璃给去掉了,真正用光让空间内外产生融合。
光之教堂中的“光之十字”,光线透过其对空间进行切割的时候,光线、空气在这时与建筑产生了联系。这种联系,给观众的感觉就宛如神从圣坛上走下来,走到了世俗中间,而光线在营造这种氛围上是功不可没的。
而让·努维尔的作品——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则是更能表达“切割”的装饰性语言。光线在这里得到了对其精确性的一种表达,此时的光线不止是功能性照明,也存在着装饰建筑主体的意义。
渲染
上述案例,都是光雕塑空间,对空间进行“切割”的一些案例阐述,是光线对空间一种侵入式的表达,接下来我想讲讲一种光线在建筑当中常规式的表达——“渲染”。
罗马万神庙下图是罗马万神庙,曾经到那里参观过的朋友都知道,它的内部空间其实非常暗,并没有照片上看到的那般明亮,因为万神庙顶上的天光是很小的一个洞。
万神庙的穹顶是在古罗马时期混了火山灰的材料去建造的,所以建筑的坚固程度比现在用混凝土建造的建筑还要高。而这个建筑有意思的点在于,与其他古典主义的宗教类建筑类似,内部空间采用大量的墙绘彩绘、浮雕、立体雕塑等,主张建筑装饰。
它的穹顶上那些被分割的方形窗户,实际是是假的壁龛。但壁龛的存在让万神庙内部与光线产生了联系,因为从圆形天光倾泻下来的阳光,一天24小时都在发生变化。随着时间变化,投射到万神庙内的光线,让庙内的艺术装饰产生了层次感。
这是一个很巧妙的设置,利用光线的渲染来让建筑材料以及装饰物的可观赏层次提升,同时营造氛围。
当然,也有不少的古典主义教堂会用华丽浮雕、雕塑来进行装饰,甚至是采用黄铜、黄金这样反射率高的材料,而教堂中的彩绘天窗则是起到了引入光线的作用,让这些艺术品在光线的渲染下营造神圣的氛围。
▲科尔多瓦大清真寺
这些教堂如此利用光线还有另外一层意义,那就是符合他们作为宗教类建筑与生俱来的神圣主题,引入光,利用光。
罗马国家艺术馆
另外,我还想特别说一下这个项目,普奖得主、西班牙建筑师拉斐尔·莫内欧的代表作——罗马国家艺术馆。
这个作品,建筑师考虑博物馆和遗址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延续性,采取了叠加的策略——保留地下层的遗迹,让新建筑从遗迹上拔地而起。
博物馆内的直接采光来自顶部天窗与侧面高窗,间接采光则以反射为主,红砖墙与光线的晕染浑然天成,塑造出柔和的室内光环境。
而在这个项目当中,我们关注的就是它整个红砖墙与光线的关系,这种层层皴染来推动的关系与我们所说的水墨山水中,通过对于光线的传导和引达,又或者是颜色对光线反射,其实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这些体会只有亲自到了现场去看,才能感受到。
那么,是只有室内才能应用晕染的材料,并不是的,在室外很多的公共艺术品都可以做这种处理。
我的本科专业其实是公共艺术专业,一开始就会去研究雕塑,随着经历增长我们还会去研究壁画,甚至利用一些3D材料做模型。因此对于公共艺术品会有一定的了解。
都市阳伞
在公共艺术品中的表达,特别是对于光线的运用其实非常考验我们对于材料以及结构之间的关系理解,像下面这个于尔根·迈尔的作品——都市阳伞。
建筑师用一个由6组结构支撑起的,类似蘑菇云的“都市阳伞”,巧妙地将广场的改造设计与地下基础进行整合,成为了塞维利亚老城的新地标。
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出,这个作品中间的一些立面格栅是和它的材料有关系的,这样的设计最早可以在古罗马时代的建筑上窥探到,像希腊雅典神庙中的塑像柱子,柱身有很多的凹槽,这些凹槽的作用是为了让光线跟材料产生关系。
你所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是光线本身,而不是材料本身,材料只是光线的载体。这在公共艺术领域,对于光线的运用是一个很广泛且深刻的范畴,我的很多同学都还在为此进行研究。
融入
第三个关键词是“融入”,也就是光线与载体一起完成整个作品的表达。
麻省理工学院礼拜堂 MIT Chapel比如麻省理工学院礼拜堂 MIT Chapel,内部有金属片垂吊下来,顶部有天光引入,引入的光线在金属片上产生反射,光线与载体一同完成如圣坛般的艺术表达,这是一个很经典的案例。
金贝尔艺术博物
馆另外一个案例是路易.康的金贝尔艺术博物馆,世人对于他的作品一直有着不同的争议。在这个作品当中,他就是把天光引入到室内,博物馆采用了穹隆式天花,以穿孔铝板做成人字形断面的光线反射板,既可以避免阳光直射,又可以消除眩光,让自然光散射入室内。
这是路易.康对建筑体的一个探索。在对其照明的细节研究部分中,我们不难发现馆内还是有引入一些轨道灯具的,因为它的功能是做展示用,所以并不是完全由自然光来进行照明。
这个作品出来之后,现在有很多的美术馆也在模仿这种将天光引入馆内的做法,但是在这个项目当中,路易.康的穹隆式天花设计,是设计者本人用光线与载体共同达成了他的建筑追求。
中国美术学院国际设计艺术博物馆
下面是我的一个照明设计作品,与阿尔瓦罗·西扎合作的——中国美术学院国际设计艺术博物馆。
当时在与建筑师沟通的时候,西扎就强调说他想要做那种天光与室内设计,可以配合他的作品共同表达出美感的设计。他不追求实感,追求的是那种虚实中“虚”意。
为了达到他想要的效果,我们在这个项目开始之前曾经去韩国考察他的作品,但是我们发现由于技术限制,建筑设计师想要表达的那种室内外的模糊界限,传达得并不是很好。
所以后来我们在这个项目中,用了一些比较先进的技术,像是zegabee的应用,尽可能地用技术与艺术结合呈现出建筑设计师想要达到的效果。
罗马千禧教堂
讲到光线与建筑载体共同完成作品的案例,还有罗马的千禧教堂,它讲究纯净的建筑空间和体量,并以光线来加强。
这个教堂很有意思,外部建筑是由几层来推进的,在远处看它永远像是船帆一样的结构,但到了晚上,它的船帆结构和外面的形构是完全颠倒的,这正是光线与曲面墙的相辅相成完成了建筑体的表达。
布雷根茨美术
馆这样利用光线与载体结合的例子,还有彼得·卒姆托的布雷根茨美术馆,它的建筑的主体是一个方形的玻璃盒子,,利用引入自然光的做法,来完成室内的照明,所以它还是一座垂直照明的典范。
入口层上面的三层展示空间,光线有着根本的不同。
整个空间的采光来自玻璃板组成的天花板。天花板四周封有带开口缝隙的连续玻璃幕墙,上面有一人高的中空空间,放置着特殊采光器。
日光从天花板侧面的玻璃幕墙进入中空空间,采光器将其进行过滤和双折射,然后光线透过天花板进入展示空间,为室内展览提供了强度适中的照明。
它拥有尽可能多的顶部采光。建筑的一层是美术馆的大厅,直接通过半透明玻璃采光,光线柔和均匀。
叙事
在阐述了以上三个关键词后,来到最后一个关键词“叙事”,这也是我想要重点讲一下的,那就是光线如何做到叙事的过程。
布鲁登·克劳斯田园教堂
位于德国科隆的布鲁登·克劳斯田园教堂,也是彼得·卒姆托的作品之一,它地处偏僻日常也不开放,需要参观的话还需要跟管理者预约。如果不了解它的建造过程,它就只是一座很小并且漏雨的教堂,但当你了解到它的建造过程以及表达的意义之后,你就会对它大为改观。
这个项目传奇的建造过程,源于卒姆托先用木头做成了内部的圆锥形金字塔,随后在外部上固型材料,等到外部的固型材料完全固定后,再一把火烧掉了内部的木质圆锥体。
在圆锥体被燃烧殆尽后,往后的光线光线便会从顶上的不规则圆顶倾泻下来,光线、灼烧后的材料、空气种种因子构成的的场景,形象地表现克劳斯在接触到圣光时的那一刹那。
当你了解这一切时,再去看这个项目,你会发现卒姆托不仅是一个能够对自己技法、完工效果有一定把握的建筑师,他还是一位哲学家。
在这样的建造过程当中,卒姆托实现了在作品中拔高了神圣感,而这正是作品具有作品叙事性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
我们在观察业内的一些艺术作品的时候,发现它们很多还处于形式主义的表达上,但艺术作品的审美有三个层次,形式只是最浅层的一个表达。
第二个层次是对于技法的表达,有一些艺术家的技法相当出色,但也因此把自己禁锢在技法表达的层面上,即使技术用到了极致,却比不上能把作品高度拔高的一流大师。
第三个层次,就是能够震撼心灵的力量。我很喜欢的一位艺术家叫喜乐,他的作画对象是社会底层人士,像乞丐、妓女之流,而且总是用一种很省颜料的画法来画一些速写的线条,但是你可以感觉到他的作品中透露着情感的表达。回归到我们的作品当中,当它存在情绪,足以触动你的内心,那么它的内在价值才得以拔高。
好的艺术作品是可以触动你的心灵,并且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设计作品也一样,设计最终还是脱胎于艺术本身。
科尔多瓦当代美术馆
像科尔多瓦当代美术馆,建筑师希望利用该项目对科尔多瓦的西班牙-伊斯兰文化进行一种建筑化阐释,他发现传统伊斯兰建筑和艺术都拥有一些重复母题,如拱券、蜂窝窗等。
于是,建筑以六边形为母题建立了一套生成规则,六边形分别对应着3种不同类型的房间:150平方米、90平方米和60平方米。就像组合游戏一样,这3个图形的排列会生成不同空间的序列,并能够形成一个单独的展览区域。
而建筑师付出那么大的努力,只是为了表现一束光,人站在这束光底下就完成了与上天的对话。这是少有地把光线引到普通人能够到达的地方,而不是圣坛。早在以前,光似乎只有被神灵、宗教所使用,但通过这个项目,光走下了神坛回到了普通人的身边。
安达卢西亚记录
馆另外一个,能让人身处其中便能完成光线与建筑交流的案例,是安达卢西亚记录馆。虽然它是一个商业建筑,但令人吃惊的是在方正的主楼中间,建筑师设计了一个椭圆形的中庭,内置双螺旋坡道。中庭的尺寸抽象于阿尔罕布拉宫一侧的查尔斯五世宫殿。
人在螺旋坡道中行走,如同搅动这个区域内的光线与空气,人在此刻与光产生了共鸣,这也是游客与设计者共同完成的行为艺术。
那么多的案例看下来,我们不难发现外国人在建筑设计上的守序,他们偏爱做外表很坚硬的建筑,用棱角去表达建筑本身。
但在我们中国人的审美中,我们更偏向于天人合一的观点,所以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会一直思考如何合理地把光线引到到建筑当中,像苏州园林的移步换景、以及借框取景等等,这些中式灵感对于照明设计师而言,也是大有裨益的。
以上是来自西方建筑设计师的浪漫,不同于他们对于棱角、规矩的坚守,中国人的浪漫恰如苏轼在寒冬半夜,煮水时看那落在瓦罐水面上的月影,名为“煮月”,这是我看过中国文人对于光线形容最极致的浪漫。
思考
讲完建筑师对于光线在建筑当中的理解以及利用,接下来我想讲一下我对自己的一些项目的思考。
融创|龙岩·观樾台示范区我们最开始拿到这个项目的时候,材料只有一个模型,我们也没有跟建筑师进行沟通,因为这是地产项目,建造时间短因此资料尚未完全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建造了。
在看到这个建筑模型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日本的一种主流建筑思潮,叫做超平建筑。提出这种思潮的代表,是日本设计师村上隆。
他的作品风格明显,就是没有焦点没有重心,而超平建筑就如他所言的“没有视角,没有进深,没有结构层次,没有内面或者没有‘人’ 但有很多视线焦点落在整体之上,有网络,有运动,且有自由”。
如果将他这句话,进一步理解,我们可以看一下美国画家波洛克的作品,凌乱的没有重点的线条,但却能指引着你的视线。
五十岚太郎曾在他的著作《超平建筑与日本亚文化》里阐述,超平建筑的特点:
一、是将建筑表现集中在表层
二、是打破建筑中各层面的构成和顺序关系不再区分或强调建筑的主与次而将其等同地排列后再重新定位思考。
回归这个项目本身,项目的所在地是在一个坡地之上,你在坡道看只能看到顶上那块“漂浮”着的板。
当我们实地考察了项目之后,由于我们只需要负责室内的照明设计,所以我们就对甲方提了一个要求,要求室内尽量保持与室外的联系与达成延续,我们想要让它这种超平风格的平整度,在室内外是可以保持一致的。
我们的设计核心也延续建筑本身的超平,整个视线穿过去是没有终点的,这样看起来的面是连贯的。
在经过出效果图,再到建模计算,最后到落地整个项目完工总共不到20万的工程投资。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主要使用了3500K色温的灯具,来维持室内外使用灯具的色温统一。从而达到设计风格的一致。
融创|平阳翡翠海岸城示范
区这是另外一个项目,虽然这个项目很普通,但是完工之后的效果跟周边环境的融合度之高,是让我很满意的一个点。
这个项目的建筑设计师是一位女性,项目本身具有功能主义的解读表达,比如那些横竖平直的线条,但从项目的装饰、浅层的连廊机构等等细节又不难看出女性设计师柔和的特质。
所以在看到这个设计的时候,我首先想到了朗香教堂对于空间的采光设计解读。
朗香教堂是一个很奇妙的建筑,光线从会从圣坛的天光以及离缝中渗进来,形成一种光像是无处不在的感觉,而我也特别向往这种建筑中表达的从里到外的延伸关系。
▲朗香教堂
因此,在这个项目当中我们考虑把建筑与光的关系延伸性表现出来,但是和朗香教堂不同,我们是从外到里向内推进的。所以,项目中所有的横向、竖向的关系我们都用自然的剪影效果来进行表达。
项目中最为重要的是中间这些留出剪影的地方,是跟建筑共同构成光往里面退,亦往外面走的关系。
因为这个项目甲方给我们的配合力度特别高,室内设计公司也相当地配合,虽然室内照明不是我们负责的,但是室内照明的设计师完全按照我们的建议来做的。这样的配合,有效地保持了室内外照明设计的一致性,也有效地利用光,来雕塑建筑空间。
以上,就是我对于“光,雕塑空间的工具”这个主题的理解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