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

过年休假有什么好去处?不妨去看一下艺术展览呀~2019年1月12日,新锐艺术家杨牧石(生于1989年)最新个展“原地消失”在麦勒画廊北京部正式开幕,这也是他在麦勒画廊举办的第三次个展。展览将会持续到2019年3月3日,在展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光的魅力”,原来白光也可以这么好看!



本次展览呈现了艺术家杨牧石过去一年间创作的全新霓虹系列作品《照明》,作品即延续了其之前创作的风格,也在之前的基础上有了全新的面貌。


▲“原地消失”展览现场


历次个展回顾


2013年至2016年间,杨牧石将收集而来的废旧工具通过各种生产方式锐化成为质感不同的黑色几何状物体,最终于2016年在麦勒画廊举行“无效生产”个展。


▲“无效生产”展览现场


2017年个展“强制执行”中,他制造出更加精确的“错误”:即把处理后的材料经过各类计算后集合成为不同形态的单件。


▲《阵列-支》


▲《叠置-支》、《锐化-团》(中)、《锐化-条》(右)


2018年“残躯败体”个展中,杨牧石在制作过程中重新审视工具作为城市的残躯,并以残缺的物质结果激发了观众对于城市的发展、变革以及生产关系的思考。


▲“残躯败体”展览现场


“原地消失”展览


而此次“原地消失”展览聚焦杨牧石的全新霓虹系列作品《照明》(2018,白色霓虹灯管,铁皮,真石漆,尺寸从87.5 x 161.9 x 18 cm到163.6 x 114.5 x 18 cm不等)。


▲《照明1》,2018,白色霓虹灯管,铁皮,真石漆,87.5 x 161.9 x 18 cm


艺术家用一组发光体填充展览空间,试图让空间更加明亮与温暖。


▲“原地消失”展览现场


霓虹灯是已被淘汰的传达广告和信息的工具,甚至是意识形态的装饰工具,而加热、弯曲则是制作霓虹灯的一种基本手段。透过对白色灯光的选取以及对限制的描绘,艺术家指向的是现实的扭曲、冲突以及刺眼的秩序。当落后的生产方式遭遇当下,并大规模地制造出新的失落时,结果变成了新的“扭曲”。


▲《照明3》,2018,白色霓虹灯管,铁皮,真石漆,215.8 x 86.8 x 18 cm


与《照明》系列一并展出的还有杨牧石极具标识性的、具有几近严格的军事美学特征的黑色物质形态(尺寸从164 x 41 x 19 cm到244 x 121 x 9 cm不等)。这些黑色作品都以动词命名,诸如“消磨”、“刨除”、“切入”、“割离”、“侵蚀”,这似乎在暗示着,在制作尖锐木块的过程中,是动作给作为工作对象的物件蒙上了光晕。


艺术家没有把自己的情绪塑造成一个特定的形象,或让形象成为情绪的象征,而是通过形象留下自己的思考轨迹。他的雕塑创作并非是再现已然成立的、宏大的、视觉形象,以及这种视觉形象所象征的“ 正确”意义。他作品中充斥的反纪念碑性,抽象地承载了极为个人的、微不足道却异常真实和切肤的伤痛。


▲《叠置-支》,2018,防护栏,多层板,油漆,164 x 41 x 19 cm


观看杨牧石的“黑色生产”时,我们能想象出,切割材料时,汗水裹挟着劳作的热能,弥漫到空气中,最终消散在他所积聚的社会现实间。这一“消散”的动作在“照明”系列中通过媒介的转换被强化。光是可见的,却不可触及,散发着热能,也传递着灼伤的疼痛。不过, 这一次,围绕在木质工具周围劳作的主体——那位辛苦流汗的艺术家,与产出的锐利形状合为一体,继续着自己散发热能的工作。


▲展览现场


或许,这隐喻着杨牧石自2013年以来打磨工具所产生的体会——自己与工作对象的那种亲密无间的关系。


杨牧石(Yang Mushi)

1989年出生于中国江西,现生活和工作于上海。201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最近的个展包括2018年于麦勒画廊卢森部举办的“强制执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举办的“残躯败体”和2016年于麦勒画廊北京部举办的“无效生产”,群展包括:“中国与葡语国家艺术年展——三千界”,牛房仓库,中国澳门(2018);“时代的镜子”,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中国北京(2018);“The Dark Matters”,白兔美术馆,澳大利亚悉尼(2017);“视态之问——青年艺术家的视野与在地经验”,广东美术馆,中国广州(2017);“今天重做”,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中国上海(2016); “转向:2000后中国当代艺术趋势”,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2016);“保诚眼——亚洲当代艺术”,新加坡金莎科学艺术博物馆(2016);“我们——一个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力量”,上海chi K11 美术馆(2016)以及第五届厄勒布鲁市OPENART双年展“无忌——来自中国的年轻一代”,瑞典厄勒布鲁市美术馆(2015)。目前正在参加“守望原乡”2018广安田野双年展以及在上海油画雕塑院举办的“超限——2018上海当代雕塑研究展”。杨牧石曾被“保诚眼——亚洲当代艺术奖”提名(2016)。


熟知艺术家杨牧石的朋友应该发现,扭曲的霓虹灯条是他作品中比较常见的一个构成元素。在其作品《扭曲》和《幻化》中均有呈现。艺术家试图用这个落后的工艺来质疑个体被制造的现象。


《扭曲》


2017年展览的作品《扭曲》,光线错乱飘忽,通过错综复杂的扭曲白色霓虹灯条,把落后的生产方式、消耗性的制造加工以及不合理的生产结果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曲折的图像指向了个体盲目游离、错乱不安的生存状态。


▲《扭曲》,杨牧石(肉眼看是白色的光,镜头下会呈现彩色)


《幻化》


2018年《WAVELENGTH:出厂设置——沉浸式艺术体验大展》上,灯光装置《幻化》通过一组扭曲的白色霓虹灯条,几何图形的密集组接,不停变换颜色,在空间里发射出蓝绿色的光芒,让人炫目却又触不可及。作品是落后生产方式和非环保节能材料的综合体现,是不可持续的工业发展产物,虚幻飘渺带着深深的无力感。


▲《幻化》,杨牧石


在艺术家营造的视觉和物理空间氛围中,霓虹灯这样一个复古的工业材料,呈现出了与众不同艺术效果,同时也引发大众对现实社会和个体的深度思考。


文章来源:麦勒画廊、艺术头条,Shanghai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