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
自 1898 年 6 月英国化学家拉姆赛在试验一种稀有气体是否导电时,无意中发现了这种稀有气体不仅导电还发出了极其绚丽的红光,从此,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此后,拉姆赛和他的助手继续实验,又发现了其他的稀有气体的神奇发光特性:氙气能发出白色光,氩气能发出蓝色光,氦气能发出黄色光,氪气能发出深蓝色光……不同的气体能发出不同的光色,五颜六色,犹如天空美丽的彩虹。霓虹灯也由此得名。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霓虹灯夜间霸主的地位不可动摇,甚至在八十年代的香港,充斥大街小巷的霓虹灯,一度成为香港印象的代表。
香港的这种混乱美,使其成为比肩意大利那不勒斯, 日本函馆的世界三大夜景之一。
图:80年代香港印象
此后,中国大陆一度纷纷效仿,霓虹灯时代达到巅峰。至90年代才开始慢慢衰落,跑马灯时代拉带序幕!由于LED灯珠造价低,性能稳定等特点,成为了夜景亮化的不二选择。
但由此带来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审美差异与传统亮化方式的冲突。
每天晚上都会上演这样的情景:小到县城大到北上广,一到晚上大楼上大黄或者五颜六色(甚至不停闪变颜色)的刺眼的外墙灯,光线发散强,照得像地狱一般光怪陆离,又土气(仅仅个人主观认为,毕竟审美没有标淮)又有较大的光污染,这样的吃力不讨好的景观为什么一直没有得到规制。国内有没有专门规划城市景观的机构?
图:吃力不讨好的外墙亮化工程。
讲到这不得不举一个例子:日本(当然这里没有吹捧的意思,就事论事而已)
图:昭和年间日本也曾经盛行霓虹灯时代。
五六十年前昭和年间,日本曾经也是大量在夜景中使用霓虹灯,不过也没有现在国内这么多,后来被规制了(譬如东京的东京都都市整备局就是管理这类城市景观的)。
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很有设计感的灯箱作为城市夜晚的照明存在:
图:各种颇具设计感的灯箱代替了充斥大街小巷的霓虹灯。
还有这种类似建筑顶部的大金黄色的或者大红大绿的等,只能让人联想到带金项链的暴发户,浮夸得土(也仅仅只是主观感受):
图:“金光熠熠”的夜间建筑形态。
如果只是作为航空障碍灯用,为甚么不用红色的正常的闪烁航空障碍灯,耗电是否也应该更低,譬如日本的:
图:简洁美观又有现代感的夜间建筑形态。
基于上面的问题我们来聊一聊:中国霓虹灯为啥风头不减?
中国为什么不遏制这么丑的亮化?
先回答一个表象问题:为什么这么丑的夜景亮化没有受到政府的有效规制?
答案就是:这类亮化大部分其实就是政府所为……
是的,你没有看错,这些灯基本都不是那幢楼的业主整的,而是属于公共的亮化项目,经常由一个叫做公用事业管理中心的机构进行建设以及管理。比如上面发过的这张图。
基本可以确定亮化和这栋楼本身根本没有联系,纯粹是由政府出资建设的城市夜景工程。一般来说,甚至连电都不会用这栋楼的,而是单独拉条线以方便整体管理。
再比如说这张图:
这种亮化可能是政府所为也可能是业主自己整的,当然了最有可能的是业主一开始自己瞎整整,后来老化了也不怎么亮了,然后又赶上政府搞亮化工程,于是政府在他原先的基础上再瞎整整,这种亮化电路有的就是直接用这栋楼的,政府给点补贴,或者不给。
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要设计这样 low 逼的亮化?
你们肯定以为我要甩锅给政府对不对?不不不,我根本不是那么肤浅的人。我会深刻的告诉你们,这事要怪就要怪这个社会……是的,这个锅每个人都得背,包括你我他。
简单来说,这就是一个集体审美落后带来的结局。要知道个人审美水平与集体审美水平并不是一致的,设计师也好,甲方也好,路人也好,谁都知道日本的那种亮化更漂亮。但是!作为一个政府项目,这就没这么简单了。
现在假设你是一个四线城市街道亮化项目的政府负责人,这个项目对你来说只是一份工作,你做这份工作的时候一定会考虑:
领导是不是满意?
老百姓是不是满意?
沿街住户是不是满意?
能不能出彩显示工作成绩?
面对这么多制约,你感到束手束脚:
1、既不敢太前卫也不敢草草了事
2、自己喜欢的不确定领导喜不喜欢
3、国外大城市的做法又怕实施不了
4、以洗墙为主又好像效果不强烈不显成绩
5、后期维护太麻烦也是个问题
咋办呢?这时候你灵机一动,先去其他地方看看别人怎么做的!于是你带上一干设计师就去其他城市看看亮化该怎么做,一行人一路赞不绝口,回来后决定要留其精华舍其糟粕,结合自身特点量力而行。到这时候基本就已经注定这是个失败的作品了,由于担心不被领导认可,所以一般不会做出太新颖的东西,一定是其他城市常见的亮化手法。
中国嘛,做很多事情想得到上面认可必须要有其他相同案例的成功经验,然后借鉴的过程中必定要删删减减,于是综合集体审美、经费、后期管理难度等各方面考虑就会形成一个最平庸的方案。
方案这么平庸,怎么显示成绩呢?
只能在平庸的方案上把他整的花花绿绿,鲜艳!多彩!往往是选择一个平庸的设计方向,然后在细节上拼命的丰富。最后的结果当然就如同 qq 空间般呵呵呵了……以前用花花绿绿的霓虹灯,现在用花花绿绿的 LED 灯,更显得讽刺。
设身处地的想想,如果我是政府的相关负责人,我也不敢轻易的用日本的那种方式,那他妈不是等于什么都没做么?怎么展现我的工作成绩?哪有花花绿绿的明显?何况这四线城市的建筑也实在没法和日本比,建筑本身也是 low 的不行,集体审美和日本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项目最终呈现的效果其实就侧面反映了集体审美的水平,是当局者充分考虑了他人接受度的折中体现,或者说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具象化。
所以个人的审美本身就是领先于集体审美的,恰恰在公共项目中又不得不去考虑集体的接受度而瞻前顾后、求全求稳从而降低了审美品位,最终流于平庸甚至恶俗。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只能是从我做起,提升每个人的审美品位,你怎样你的国家就怎样。当然了,作为设计师,还是有责任尽自己的力量去不断宣传更高的审美。
最后再强烈的呼吁宣传一次:设计万万不可求全!不可求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