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韶东:其实挺辛苦,不过值得

文/eLicht


编辑手记:


20 多年从业经历,进入照明行业 16 年,在业内,特别是南方,林韶东因为资历深而被大家亲切称为"老林"。


大学讲师——市场分析员——啤酒市场销售——工程公司灯具代理商——照明设计师——照明讲师,这就是老林迄今为止的职业生涯大概路径。


对于一个人的事业际遇来说,除了意外,就是使命。



我原以为我不适合当老师



图:老林在设计院为设计师们讲课。作为云知光光路计划的特约讲师,老林与光路计划的其他讲师一起,走进全国设计院所,将自己十多年丰富的照明知识和"临床经验"向各领域的设计师讲授,让设计师更懂光。


eLicht:众所周知,在照明行业前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正儿八经科班出身的照明设计师是非常少的,大都从各种行业跨界到照明,所以这个行业其实各种背景出身的人挺多,你也是其中之一。


林:是的,八十年代末我在上海交大读书,读的是国际工业外贸专业,其实当时完全没有想过自己会做照明行业,工业外贸在当时本身就是一个跨界的学科,非常贴合市场实际需求,但当时很不幸(呵呵,这得有多不喜欢)的是,这种定向培养的是为各高校去输送老师的,是工商管理类的老师,坦白说其实我那时候并不爱当老师。


读完研究生后,我被安排到广工(广东工业大学简称)做老师,主要教市场营销和商务英语,九十年代初的时候,跟"国际"这俩字相关的专业都火得不行。


但我觉得,学校这个地方并不适合我,不久我离开了广工,不当老师之后做的第一份工作跟专业也挺相关,负责市场营销的调研。


eLicht:这相当于是第一次转行了,虽说还是跟" Marketing "这个词相关。


林:虽然看着还在从事和"市场营销"相关的工作,但实际上,确实是,已经开始走到市场中去了,当时去的企业是全球第二大的市场信息集团 TNS(法国 TNS 模范环亚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当一名研究员,负责中国区的的电信、照明市场研究,撰写报告,为企业做咨询服务。由于工作需要,开始接触各种品牌,其中国外企业比较多,快消品牌、电气品牌等等,也是那时候起对知名照明品牌有了泛泛的了解。


九十年代初,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大量的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他们的市场策略都会以大量的调研作为依据。


eLicht:那个时候还是跟理论的东西打交道为主吧?是什么时候第一次触摸"市场"?


进入照明业:差点成为啤酒界的老林



图:6 月 8 日,云知光"嗖嗖选灯"发布会上,光路计划宣布启动.老林作为特约讲师代表上台发表感言时说,我跟徐庆辉老师一样,十多年来扛着灯在工地上摸爬滚打出来的,会带着丰厚的实践经验,帮助设计师们掌握灯光知识。


林:说起来很有意思,我最初接触市场,其实和照明毫无关系,是卖啤酒。


eLicht:卖啤酒?!


林:没错,虽然对很多市场的信息都有所了解,但实际上还是"纸上谈兵"的东西,直到1995年,从TNS去了FORSTER‘S(澳洲最大的啤酒生产商富士达)。


eLicht:传说中的"去了甲方"?(服务机构的人员最后跳槽到甲方去,是 IT、咨询服务业常见的人员流动现象)


林:对,正是因为做研究员的时候和FORSTER‘S 有所联系,跳槽过去才算是真正从市场营销的理论中走出来,加入到产品和市场中,这全因 FORSTER‘S 的市场开展机制。


众所周知,很多企业的 Marketing(市场)和 Sales(销售)是完全独立分开的,无论是部门还是工作,但和很多啤酒品牌等快消品开拓方式一样,FORSTER‘S 把市场和销售两者捆绑。(当年国产洗发水品牌舒蕾依靠"销售+市场"完全结合的战略扳倒宝洁一盘,快消品的行销方式衍生出来以终端为基础的策略,也叫"渠道为王")这段从业经历让我对市场和销售这件事情有了比较深刻的认知。


eLicht:这段听起来,如无意外,若干年后应该就是一个啤酒行业的"老林"啊。


林:可人生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充满了意外,啤酒市场厮杀得厉害,没过多久,FORSTER‘S 退出中国市场,在中国相继关闭工厂,我只好另谋出路。


当时直觉是,既然从啤酒企业离开,那么还是重新找个啤酒企业干吧,然而就在并没有遇到合适机会的时候,遇见了飞利浦照明。


eLicht:让我想起老前辈周鍊讲述他的经历,他从学美学出身辗转进入照明行业的关键点,压根就不是读了什么照明的专业,而是背诵了一整本的《飞利浦照明产品目录册》( Philips lighting handbook )。


和其他行业一样,国外大品牌凭借深厚的技术基础和市场经验占据了半壁江山,也成为了很多行业的"黄埔军校",教育和培育了市场,也带出了大批市场人才,老林这下终于要进入照明行业了,一来就是世界五百强的节奏。


林:是的,因缘际会遇到这个机会,飞利浦照明那时候有个职位是 black-belt 黑带正在招聘,我非常感兴趣就去竞争了。这个职位本身的要求比较高,也需要市场和销售结合的经验,虽然我履历上没有照明行业,但由于我对灯具的兴趣和做研究员时候的了解,以及多年市场和销售的策略熟悉、

干市场分析的时候积累的不少经验,我赢得了进入最终面试的机会,多番竞争之后,全国只剩下两个人,我在广州,另一个在上海。


可能听到这里你会想,我的照明生涯是不是就从飞利浦开始了?


呵呵,哪有那么顺理成章,并不是。


飞利浦 black - belt 的职位最终一轮竞争只剩下两个人,但是岗位要求要在飞利浦上海总部,自然的,在上海那位候选人更好,所以我被刷下来了。


eLicht:刚开始又突生变数了,有种抑扬顿挫的感觉。


林:是的,你以为我从飞利浦入门,实际上带我上道的却是欧司朗。1999年的时候,我没有进入飞利浦工作,转身做了工程公司,成为了欧司朗的广州代理。


那个时候欧司朗在广州的销售并不理想,我当时虽然没系统学过照明,但我懂得怎么去分析市场,于是就从深入了解灯泡(白炽灯)和光管(荧光灯管)开始,研究它的市场情况,给写了一篇 proposal(计划

书),就这样获得欧司朗的广州代理业务。


所以正经来说,我应该是在 1999 年正式进入照明行业。


eLicht:入行 16 年,飞利浦和欧司朗还是很不一样的,师傅不同,走的道就不一样。


林:是,如你刚才所说,国际大品牌都有着一套基于深入研究的非常完整的教育体系,我们众所周知的 ERCO 有,飞利浦有,欧司朗也有,但根据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不同,他们之间的差异还是比较显著的。


飞利浦本身就有很多设计灯具和基础照明设计的教材,但作为全球光源排行数一数二的公司,我在欧司朗学习到的就是关于光源的知识,其实现在想起,如果是因为 LED 技术的兴起,像欧司朗这种传统光源巨头积累的技术和市场真是有先天巨大优势,我当时对光源产品简直太熟悉了,想起来都挺自豪的。


eLicht:那时候的工作和业务也还是光源和灯具本身,还没有涉及照明设计吧。


林:是的,1999 年- 2005 年做工程公司,虽然拥有了丰富的光源知识,知道怎么告诉人家用什么样的灯能实现效果,但是归根结底,卖灯还是一个主要的目的,也并不清楚装上去的那些灯与照明设计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就跟现在很多的工程公司、业主一样,觉得照明,就是装灯罢了。


在那个时候,没有学过照明设计,也很少能接触到"照明设计"的相关业务。


eLicht:嗯,国内并没有照明设计这个专业,也极少有业主认为建筑或者空间的照明是需要被"设计"的。照明设计都是舶来品。那么你的照明设计是从哪里开始的呢?


从项目中开始学习照明设计



图:新天希尔顿酒店


林:舶来的,与现在很大部分的照明设计师从学习设计起家完全不一样,我是从实践中学习来的,从"临床经验"中一步步学习而来的。


非常荣幸的是,第一个让我进修"照明设计"这门课的,就是广州新天希尔顿酒店,业主是天伦集团,原来项目名称是天伦国际酒店,后来希尔顿集团接手管理之后,整个设计要求完全按希尔顿的标准重来,这是我从头到尾跟进照明设计从方案到实施的项目,让我非常系统地梳理了照明设计的知识,体会到它的重要性。


懂设计才会明白原来光不仅是装上灯




eLicht:大项目的确很锻炼人,我想起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云知光有位专栏作者——青年照明设计师符浩然,学建筑出身转照明设计,在一家照明设计公司里执笔了很多国际品牌五星级酒店的照明设计,都是大项目,但苦于这种工作流程中,设计师下前线工地少,对项目的实现过程掌握和了解太模糊,经常停留在纸上设计方案上,一个画出来的方案到实施两三年的时间,而且调灯试灯的过程把控力度很小,最终从之前的照明设计公司辞职,现在从一个个能把控的小而美的作品做起,我觉得这样非常好,能锻炼出来水平。


林:不仅如此,这个项目能与室内设计师、照明设计师一起,跟着他们从设计方案开始,到协助他们实现预设的效果,让我真正意义上从设计意图与流程上全面理解了照明设计与灯光这件事情,这对我本身的成长是非常大的推动。


eLicht:新天希尔顿的大堂非常有设计感,那个群山叠嶂一样金属质感的形象墙和那盏白云一样的水晶吊灯都让人印象非常深刻,这两个地方都非常依赖优秀的灯光体现,也是其中的难点吧?


林:灯装好了之后,当时城市组的潘总(城市组总设计师潘向东,新天希尔顿室内设计方为城市组)亲自和我们一起调灯,四天四夜下来,调试了 80%,包括出光的方向、灯杯的角度、更换等等。设计师从视觉上来判断哪个角度有问题,而由我们来调整。


大堂那堵鳞片一样构成的金属肌理墙,像波浪一样起伏,而且本身反光,所以光从哪个角度去照,让亮面和暗面结合,灯光必须要帮助设计师实现预设的效果。那一组造型吊灯,设计师的概念是繁星点点下的白云,非常浪漫,是我们为这个项目订做的用玻璃环串出来的造型,里面的灯泡是不规则分布的,光线从缝隙和玻璃环折射中透出来,与起伏的金属肌理形象

墙形成呼应。


eLicht:所以欧司朗和希尔顿是你照明职业生涯的重要老师,希尔顿项目之后,你的业务范畴应该有所变化了?


林:没错,虽然我依然不是以照明设计作为核心业务,但是我在参与项目的时候,无论是方案设计、现场调试还是出具解决方案,我们都能为客户提供更深入有效的解决方案。如果没有希尔顿亲临现场那一段,根本不会是今天这样的结果。


在涉及了照明设计之后,帮室内设计公司解决灯光实现问题的时候,我会主动解释和帮忙演绎出他们需要的设计理念。照明设计其实都是以配合主设计为目的的,以前是灯光亮暗到什么程度都由设计师个人主观决定,或者完全取决于客户自己的意愿去设计安装。现在我们具备了较为完整的照明知识,有时会觉得某做法可能不合理,哪种光或者暗有可能会造成人体心理上或者生理上的不适等等,这样就可以为设计师提出意见。我们应该考虑整体的灯光效果,而不要孤立地去看待灯这件事。


在微课堂遇上云知光




eLicht:这一路走过来感觉最难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林:自己感觉最难的时候也是希尔顿项目之后,从技术要过渡到掌握照明设计知识上,因为毕竟没有系统学习过照明设计的知识,遇到有些项目需求的时候就会困惑,曾经一度想过究竟要不要去考个什么证。


但这个在遇到照明微课堂之后就有了非常大的改善,在上面学会和补充了非常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


eLicht:我记得你是最早的一批粉丝和微课堂技术讨论群的成员,那是2013年底?


林:对的,微课堂真是一个相当好的平台,目前业内人的照明知识是普遍匮乏的,更不用说行业外了。在这之前很多业内的人其实交流得非常少,都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手头上遇到的问题和找到答案。微课堂用平台的概念把照明领域内上下游的知识都普及开来了,很明显能看到的是到了现在,那些比较基础的问题大家都懂了没再问了,然后越来越多的机构平台也在开始做知识普及的工作了,这点来说,云知光的功劳是非常显著的。


eLicht:是的,我们坚持认为灯光的知识被越来越多的上游掌握一定能正面大力推动整个照明行业的进步,这也是现在我们做光路计划的原因,虽然又难又辛苦,但值得去做。


林:深表认同,以前去设计院里面为设计师讲解灯光知识的都是一些厂商,而且要比较有知名度的厂商才能有机会进去,但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卖产品,所以他们讲授的知识以及演示的灯具都是相对片面的。云知光作为一个平台来推动这项事业,不管是对我们本身的工作开展,还是帮助上游设计师完成工作,以及帮助优秀的厂商推广与改进产品,都是一件好事。


eLicht:听说你家儿子读建筑,你对他的影响会不会挺大?


林:哈哈,是,之前看我做工程他就很有兴趣,我就建议他读建筑,现在在美国读建筑专业大三,目前在实习;小女儿读初中。


eLicht:人生赢家。


林:(摇摇头,笑)其实挺辛苦,不过值得。




----------THE END----------


美感与质感双全,专业与趣味齐飞

《eLicht 云知光》刊物

这里有关于灯光的一切

点击【阅读原文】,申请长期订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