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东亮说:照明设计师是用光对载体进行再创作的专业工作者。建筑载体的美来自于结构、空间、造型及有意识的细部,用草图表现很能抓住布光的要害之所。
对于设计者而言,“手稿”是我手写我心的世界观坦诚流露,也记载着个中人的技巧与方法论,在电脑横行的时代中,这种带着温度和情感的痕迹尤为珍贵,除此之外,没有比它更能“坦白”的了。
许东亮
栋梁国际照明设计中心主持人,北京大学光环境设计研究所主任,北京建筑大学ADA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照明学会理事。
《光的写生》——光影的艺术性表达
光的概念建立于对光的想象与感受,然后在纸面上把意象保留下来。还有一种体验是在实际环境中,用光介入去感受,去发现,就好像是在载体上用光画草图。
图:北京国际灯光节上的许东亮灯光艺术作品《光对话》手稿及作品照片,该作品被呈现在北京地坛公园。
地坛营建之初的目的在于实现人与地对话的功能。地坛在我看来本身就是一件巨大的“对话”装置,原初目的在于夏至日祭拜土地神,对话的主宰者是帝王将相。当然,当时的对话方式是古老的自我约定式祈求,是心灵感应式的,信息其实不可见。这种“对话”只是仪式性的,是精神性对话,不会有物质的相互侵入。
在进行地坛的灯光艺术作品创作时,我认为作品中“对话”的寓意不能丢。因此在地面做了一条类似闪电的作品,并加入了声光互动,将作品就取名为“光对话”。当然是想借地坛的历史意义表达一些现代化的介入行为对环境与城市的影响。我尝试用受控的线条投光灯在地面上以某种形态进行布置,通电后瞬间闪电般在地面上写下光的烙印,换起光与地的对话,以此意味昨今人与自然关联行为的不同并换起人们的思考。
图:2012年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许东亮灯光艺术装置作品:“光塔 lightopia”
光环境的创作不能离开环境
画家的创作传统几乎是与写生分不开的,舞台灯光师的工作也是现场居多。但如今照明设计师的工作与建筑师一样,虚拟现实的作业越来越多,在电脑里漫游多于实地考察,甚至一个项目由于分工问题,有的设计师根本就没有见过现场,项目照样完工了。我想,光环境的创作不能离开环境,我们也要开展光写生活动,把创作拉入现场。
将杭州西溪湿地的一组白房子选为目标,设计者建筑师王昀先生本来对于我们五颜六色的光是蛮抵触的,被劝拉下水,一起参与了光写生行动。建筑的白墙是光影的绝好载体,我们甚至在墙上放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的黑白老片。光与白墙,顿生许多故事,惹得水边钓鱼者也参与了评论之中。
光的写生,写出了往日的谬误与未来的憧憬。
温馨提示:许东亮老师的「致光的《坦白书》系列」已连载完毕,回复“许东亮”或“xdl”即可重温本专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