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天津大学联合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双方团队合作开展的光敏感藏品照明损伤机理和新型光源技术相关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人工照明与藏品受损之间有着显著关联,但在藏品材质、光源光谱、照射强度、照射时间等多参数组合条件下的光化学反应过程非常复杂。长期以来,藏品的光致损伤机理和照明损伤度计算模型不够明确,导致藏品照明光源的损伤评价技术和基于最低损伤的新型光源技术缺失。
图片来源:国家博物馆
针对上述问题,该课题组通过实验方法发现了不同照明参数对藏品的损伤规律,在分子层面揭示了损伤机理,并建立了可计算在光谱、材质、照度、时间耦合作用下文物受损程度的数学模型,实现了损伤机理的量化表征。
在上述理论成果基础上,一方面得到了藏品照明光源的损伤度评价技术并编写了评价软件,使用光谱仪测得任意光源光谱,将所测光谱和被照藏品信息输入软件,便能计算出待测光源对该藏品的损伤度,为既有光源选择和新型光源准入判定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研发了满足观赏要求的最低损伤LED光谱调控系统,该系统可根据藏品材料组成特点调用并输出与之匹配的最适宜光谱,并通过多通道LED光源进行实际输出,从而利用一套系统在满足观赏要求基础上实现各类藏品的最低照明损伤。
图片来源:国家博物馆
后续,该联合研究团队将继续深入研究基于保护、展示、节能等多目标需求的新型博物馆照明技术,并将相关研发成果在更多博物馆进行应用示范。
来源:国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