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最近一则视频在各大平台疯传起来,以戏谑的方式“介绍了”声控灯,让声控灯一下子冲进了大众的视野里。
虽然后来视频被证实是剪辑效果,不是真实拍摄,但被戳中笑点的看客大都表示并不介意,更有人现身说法说起自己相似的被虐经历。当然,也有个别懂行的?
广义的智能被吐槽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这次的【声控灯事件】也只是一个缩影。智能家居的技术和应用需要持续迭代优化,智能家居/智能照明相关从业人士们任重道远。
本篇,李启豪老师将从资深智能家居工程师的角度,分享一位与时俱进的、靠谱的智能家居工程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技能,以及那些踩过的坑和填坑的方法……
李老师的另一篇超干货分享可点击这里查看? 如何定义智能家居?新手入行必做哪些市场调研?
李启豪
玛格智能家居事业部 研发技术总监
云知光学堂智能学院 签约讲师
话说在最前面,这不是一个关于灯光设计的分享。作为一个在智能家居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智能工程师,我今天分享的主要是在智能家居项目落地过程中,工程师们在实践情景灯光、智能场景时遇到的一些问题,从中总结出的一些经验。
就权当它是“一位智能家居工程师的自我修养”或者“智能家居工程师要学习掌握的技能以及解题思路123”吧。
◓◓◓
智能家居的“术”与“道”
大概从2019年以来,照明和智能两个行业一直在做快速融合。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时代,我们有极致的术——“控制之术”。我记得我刚入行的时候,已经有一些思路比较新的用户提出调整灯光的亮度、色彩等要求,但当时我们能找到的控制器和灯具,都只应用在舞台、大型商业空间等领域,还融入不了智能家居的系统。
但是现在的“控制之术”已经拥有很完备的技术基础,可以实现亮度、色温、色彩等等可控变化,还可以根据时间变化产生有序的错落,做出演绎的效果……
然而在给用户做智能家居设定的时候,工程师经常会碰到一个尴尬局面:用户家的灯光设计包括灯具都不是智能家居设计公司提供的,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做灯光设计,只是由装修队提供了简单的图纸,导致灯具布点有问题,灯具本身也不能调光……许多产品和设计的问题,让本来更擅长做工程管控和编程落地的工程师十分被动。
因此,今时今日的智能家居工程师必须从“术”和“道”的层面,升级自己,不能再固守“智能”而忽视“照明”。
术:掌握专业照明知识
也即是说,智能家居工程师的专业照明知识储备亟需加强。包括常用的专业照明产品和不太常用的创新型产品,比如仿自然光系统;
▲ 图片来源:www.coelux.com
还包括从产品基础的原理、结构,到不同的光对人的感知、情绪、心理的影响,再到灯具的不同控制方式、排管布线的标准、模块安装的原则、编程软件的学习、后续的维护等等。
道:正确地设计应用光
充分掌握知识原理后,智能家居工程师们还要走正确的“道”,合理设计应用光。
利用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用户所想所求,实际上就是一种个性化定制,我们甚至可以提供很多卖灯的门店都没能给客户提供的服务。
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前提是要了解用户在每个空间里的生活需求,TA是单身贵族,还是三代同堂?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还是居家办公的soho一族,还是日夜颠倒的夜的“帝王”?
要倾听用户对光的认知和偏好,TA的关注点是什么,是美观,是健康,还是氛围?喜好什么样的控制,是感应,是墙上面板,是手机APP,还是时下最流行的随着日升日落调整的全自动节律光?……
▲ 图片来源:云知光灯光锦囊
做好设计方案后,更重要的是具体的落地实践,应保证场景错落有序、过渡柔和,关注人在不同位置和活动场景时,以及其他发光物影响下,灯光的相应调整。
从方案到落地执行,过程中涉及到非常多的细节,下文我们着重探讨几个常见难点:
# 面板界面的合理性
# Master功能的4个原则
# 那些看起来好用实际不实用的功能
面板界面的合理性
在智能家居设计中,操控界面是用户感知和体验智能的最重要中介,现实却是经常因为不合理的界面设计,使得智能并不智能。
从便利性角度出发,首要把握的大方向应为场景化控制,并从以下3个主要因素考量,根据现实情况加以调整:
①用户的年龄层。比如老年人的居住空间,场景化的设计打破了“一灯一控”的使用习惯,反而会让他们难以适应。
②空间的使用方式。特殊的空间如储藏室、廊道、阳台等,甚至连调光都调不了,基本不需要场景化。
③全屋整体一致性。面板界面的通用性是非常重要的设计原则,如果其他空间已经确定使用单控模式,我会果断放弃场景化,必须是一套逻辑全屋走完。
这里有一个网友分享的典型案例:
看这3个触控屏面板,有的地方是单区控制,有的地方是多区域控制,还有的地方是两局域控制,界面设计对使用者非常不友好。除了“全开”“全关”,完全没有实现便利性。
便利性的关键有两个:1、合适的按键数量,2、便于记忆的按键设置。
那么,按键数量多少是适宜的?
一般来说,按键数量不适宜是智能方案规划的失误,起因是对于当前空间需要的控制没有清晰的定义和规划。
我们这里讨论的是规划失误以外的突发情况。比方说,甲方临时变更需求,书房本来有两路灯光,实际安装时两路灯被拉到一块了,原本的规划不得不调整。
通常同品牌的墙面场景面板都会提供相同安装规格、不同按键数量的面板,只需要向下更改一下型号就可以了。▼
也有的品牌是按键数量固定,通过不同刻字与功能设定,实现场景面板有效按键数量的变化。▼
▲ 图片来源:m.moorgen.com
还有的品牌可供随意变换按键大小,通过不同的大小按键搭配组合,可以做到场景面板按键数量的变化。▼
有时候有的工程师会问,为什么总是觉得按键数量太少?其实是你想给用户的太多了。我列举了不同空间中你会想提供给客户的一些场景,如下图:左边为区域特化场景,右边为各区域通用场景。这样一看,当然会觉得按键不够用。
图中的通用场景,是根据亮度来定义的,比如明亮、舒适、柔和、全关对应的空间亮度为最亮、80%、50%、全关。通过将生活场景中光环境亮度的相近配比之后,可以一定程度上的将模式数量降低。
▲ 配比后的效果,按键数量可以精简很多。其中S1、S2为空间特化场景保留键
再举一个例子,书房常用功能是办公、阅读,偶尔可能有练书法听音乐等休闲时间的需求。
其中,办公模式所需的亮度是最高的,我们可以把办公归纳到【明亮】,把阅读休闲分别匹配到【舒适】、【柔和】等分类去,利用这样的通用性原则配比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按键数量。其余无法匹配的则标注空间特化,保留场景设计。
第二,面板记忆困难问题。
这是使用者接触智能化时遇到的第一个门槛,一旦学习成本太高,或是犯错太频繁,立刻就会引起对智能化的不适应甚至反感。
所以面板设置的核心应该是让用户不需要记忆。怎么做?把握好下面这3个原则:空间独立运用、减少按键数量和种类差异、制定通用原则。
▲ 全屋面板通用原则:光环境亮度递减
不同空间的面板沿用同一套设计逻辑,且指示清晰,慢慢建立起与使用者之间的默契。当用户走进来,虽然记不住哪个按键是什么作用,但他是知道自己来这里做什么的,是来看电视还是看书,或者会客,且对于需要多亮的环境是心中有数的。
而因为面板逻辑一致,也就决定了不论走到哪个空间,用户对面板内容形成的通用记忆都能帮助他“一键到位”,开启他想要的灯光效果。
Master 功能的4个原则
住过酒店的都知道,客房中的Master 总控键能通过一个按键掌控全屋,智能效果非常到位。
有的客户希望在自家也用上Master 系统。大部分时候Master 功能是很粗暴的,尤其是多成员合住的家庭,我个人不太建议使用。但如果碰到客户一定要做,应遵循4个原则:
1、首先要衡量好控制的范围,比如其他家庭成员的卧房,就不太适合纳入,大多适用在开放公共空间。
2、其次要把控控制权力的尺度,针对灯光、暖通、电动窗帘等应该有不同的权力限制。
例如暖通设备应尽量以调整为原则,不以开关为原则,例如窗帘因为涉及到隐私,可以有关闭的执行权力,但不应该有开的权力……同时也一定要保留一个中断的权利给用户。
3、Master功能控制力太强,最好不要一按就执行,应该有一定的容错机制,常见的有双击、三击、长压、语音命令等。
4、保持Master功能的独一无二,避免跨区域的逻辑错误冲突,破坏面板的通用性原则。
留意那些“微妙的不实用”
你有没有碰到过某种功能,设定的时候考虑得很好,最后却发现它很微妙地,并不实用?举个例子,起夜模式,你觉得是实用还是不实用呢?
毫无疑问,从满足功能需求来说,起夜功能当然是实用的,它的不实用之处在于:起夜模式被设定为特定的按键。
▲ 常见的起夜模式设置要求
想象一下,你晚上睡得模模糊糊地起床,然后必须找到床头的起夜按键,准确地按下去,起夜模式才会开启,这一点儿也不实用。
不过,陆续已经出来一些新的解决方案。像一些比较聪明的智能系统,按下睡眠模式后,随便按哪个键都是起夜模式。
不错,有点巧思,但是还缺一点,为什么?如果我不是想起夜,而是真想开灯,这时候怎么按都是起夜也很崩溃不是?
所以还有的解决方案不做起夜按键,而面板本身是带微距感应的,手一靠近面板就会启动起夜模式;或者设置一个入睡时间和起床时间,这两个时间点之间,床底下、廊道上的感应器会开启……
总的来说,起夜是很好的功能,但如果只考虑到功能而忽略了实际应用,很容易会沦为“微妙的不实用”,其他的智能功能也是同理。智能家居/智能照明确实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需要我们从业人员付诸更多的努力、耐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