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遇到被业主强调他们那里的历史文化很丰富,需要在设计中深入挖掘,表现出来。很多都是牵强附会的所谓文化,更多的是风闻,野史。但也被投资者拿出来着意强调,以显示这里渊源传续、根红苗正,大有感人之处。

有渊源就能成为当下热门景点、商业街、历史名胜了吗?当然不是,旅游作为快消品,来的游客根本不是专程跑来学习文化,研究历史的。很少有人对那些并不怎么知名的典故、事迹有兴趣。央央中华数千年,人物故事传说不可胜数,就是真的秦砖汉瓦,唐都宋城,我相信也没有游客能俯身下去研学一二。若有,也是少数的文化爱好者,就像我这样的人,每到一地,必观对联、赏诗词,可惜我不是今天旅游的主力消费军。

这就是同在一地的李世民昭陵与网红袁家村在人流量上的巨大差异产生原因。袁家村里熙熙攘攘,昭陵坟前空旷寂寞。论文化,昭陵可算得上地位显赫,风水殊异,著名的昭陵六骏就是从这里流传出去,岂是山脚下的袁家村所能比?可偏偏袁家村成了旅游目的地,关中小吃,回民美食,东拼西凑出来的各色民居类建筑。商业街尺度狭小,店招能遮人面,屋里屋外全是地摊的桌椅。人们来这里吃的是野味、风味、情味,品的是关中的乡村生活,千年前的李世民离现实生活太远……这是雅文化和俗文化当面对比。

▲网红袁家村(上)和李世民昭陵(下)

这牵扯到我们把旅游载体当作景区来看,还是当作文化展览馆来对待。

做景区,就强调娱乐和消费,文化只是附加品而已,少有游客是来学习专业知识的。做文化展馆,那就强调符号和图形,把大量的象形物或者数据信息填充进去。把景区当文化综合体来做,枯燥不枯燥且不说,最后形成的必然是强制型旅游,做的是面子、是政绩,而不是旅游的本质。

这就难免要讲一下“文化”一词的本意。文化是很简单、很世俗的词语,依照孔子来说就是“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根据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著《人论》而言,人类运用不同符号创造各种文化,文化是人,人就是文化。我理解的是——活在今天的人创造今天的视觉符号,定义、再造、引申文化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于是一代代的文化应运而生,文化是用时间来叠加。历史上的人湮灭了,历史的文化本也随风而逝,之所以有吉光片羽被发掘出来,只是对考古学有用,放到博物馆中去凭吊和研究。如果有人能把这些古老文化中的某种符号重新构造、排列、震荡,寻找到适合当下的语境意义,这也许叫做观念创新,谓之艺术。也叫做文创——让文化创造新的传播价值,古老就能焕新,这是了不起的事情。

南昌赣江的滕王阁,历代翻建。这一类的临江高阁多数失去文物价值,就像雷峰塔、黄鹤楼、岳阳楼或者福州的镇海楼等。文物虽不在,但人文犹在,观光者有之,凭吊者亦有之,就看怎么去把握文化在今天的再生。我以前不爱看夜晚的滕王阁,觉得灯光做的很诡异,绿色琉璃瓦屋顶用绿光照亮,建筑立面又是朱红色,大红大绿的色彩搭配不知是何人的爱好,这绝非王勃所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景象。《滕王阁序》的人文意境就被大打折扣。

▲滕王阁夜景图

2021年元旦滕王阁又拉开了另一道华丽的序幕,据闻是著名媒体人杨澜执导的大型游园式实景演出《寻梦滕王阁》正式上新。用话剧演员、灯光渲染、投影影像、特种灯具来创作一幕演艺剧,这不是什么创新。大型实景演出从张艺谋、王潮歌、梅帅元开启到今天仍然是各地政府的文化挚爱,好像拿出一两个此类大额投资表演剧目,就是彰显了本地历史,就能和国际接轨,就属于文化自信。从目前的网络上对该剧的内容介绍来看,通过历史上登临滕王阁的诸多名人来架构故事,进行人物时空对话,讲述滕王阁的前世今生,以及对于建筑几经焚毁,几经重建的波折奇遇。灯光和影像的作用在这其中占据很大分量,通过宏大的视觉刺激去讲故事,故事性必然减弱,文化就变成今人随意解读的文化。

戏说文化是今天的社会主流。 

在灯光活动和夜游组织中结合文化以再现区域特征,这已经成为当前一大趋势。当媒体人都来从事文化夜游的时候,可见投资者是多么重视可落地、可带来视觉效应、经济效应的夜游和夜秀事件。但是,做一场夜秀能不能形成持续的旅游关注热度,这很值得商榷。这几年我去了国内多个实景演艺市场调研考察,发现能达到收支平衡的剧场并不多,甚至很多三四线城市作得此类剧目面临着巨亏的风险。江苏盐城下面的一座县城也在请王潮歌去做实景演出,而这个县城常住人口只有几十万,很难支撑这种大投资的演艺剧场商业化运营。当实景演艺从一线景区向三四线景区下沉,代表这种形式的夜晚演出已经不再具备高端性。

如今你看的那些清宫戏、唐代剧、宋时表演,都是今天人想当然的认知水平界定。衣服、道具、建筑可以从古画上寻觅原型,改一下成为今天的色彩、质料搭配,也无可厚非。电影《妖猫传》里气势宏伟的盛唐场景,只是导演想象的布景。那曲折亭榭、市井街坊也远不是唐代长安城规矩划一的里坊可比。宋代城市开放宵禁,城市里才有了夜生活,徽宗皇帝才能去青楼狎妓玩乐,否则只能像韩熙载一样,在家中聚会娱乐。

32xqmnx3vnk32xqmnx3vnk

▲《猫妖传》剧照图

我们设计一个宋代场景,没有人知道宋代人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今人喜说自己那四五层宽大庭阁是依着《营造法式》建的,可我看那些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物件,只是一些宋代的皮相。有其表而无其质,有其形而无其神。搭一个仿古建构群简单,没有那个时代中生活的韵味,就假的可怜了。杭州的宋城,旅游目的地,里面也有一些仿制的宋代街坊店铺布景,但这些不是消费热点。游客去了体验的还是今天的歌舞演艺、大型实景演出、快闪秀和众多美食。景区每天挤得爆棚,出了景区大家就把看到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没人去回味琢磨,什么是真正的宋代文化。

文化在这些景区空间里只是起到了装饰、烘托的底色作用,这和灯光在夜游景区所起到的作用是一样。

真要是搬来原封不动的古代生活场景,今天人也不知适应不适应,况且我们想象不到古代是什么人居状态!仅从古书文字描写里断难翻录得像。我最近在做宋代都城开封的一些夜游设计工作,翻看了许多研究宋代城市生活的书籍,比如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宋人确庵、耐庵的《靖康稗史》、吴功正的《宋代美学史》、伊永文的《宋代市民日常生活》等,以《东京梦华录》为例,书中描绘的汴梁场景美轮美奂,奢华庄严,市井百态,高楼林立,人物繁阜。仅书中罗列的饮食珍馐,南北货物就多不胜数。“酒垆楼栏尤壮丽”,三楼相高、五楼相错,高低起伏,参差成序。州桥夜市里各色小吃和摊位林立,远比《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辉煌甚多,更胜今天开封西司、鼓楼广场、书店街的小吃夜市现状。

▲《东京梦华录》截图

读完《东京梦华录》倒是给我的设计提供了很多创作素材。对于文化的再现,无非是视觉和听觉的事情,两者尤以视觉为重。关乎视觉的设计有三项,其一插画;其二影像;其三装置。插画是平面视觉;影像是三维视觉;装置是立体视觉。做文化景区少不了这三者的结合应用,才能更好唤起游客在旅游空间中的文化辨识度。用文创、主题、IP形成旅游主线,夜游就能织成一张网,所有的故事、内容、游线、情景都在网中呈现,任何一种体验都是脱不开夜游这张网的包裹、制约,从而形成强烈的视觉感受和心理交互。

夜游逐渐从一种娱乐方式变成一种社交方式,再到一种生活方式。

是文化的进化促成了生活的不断更新,也是文化让游客在夜晚体验到沉浸感和专属感。如果不懂得文化怎么去呈现和应用,只是一味描摹历史文化,忽略了文化在今天现实生活中的时尚构造和重新赋能,这样的夜游文化也就食之无味、寡淡如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