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居环境的研究当中,光始终具有一席之地,但由于其特殊性,光的功能价值、审美价值、以及开启新视界的价值常常会被人们所忽视。


在她看来,在实践的过程里,照明设计师与空间设计师需要有意识地去探寻光的价值,她说:“在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工作中,始终关注光在人居环境中所充当的角色。”


林红(1



林红,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现任艺术与光环境设计实验室主任,中国照明学会室内专业委员会委员,《照明设计》杂志编委,国际照明设计师协会(IALD)教育会员。

1967年出生于天津。天津大学工学学士,广州美术学院文学硕士。曾分别以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Cité internationale des arts)驻访艺术家、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访问学者的身份开展城市夜景观与建筑环境照明的相关研究。


致力于艺术与光环境设计的教学与研究,出版《环境艺术工学》一书,发表《照明设计教学中显与隐的转化训练》等学术论文,创立“研光所”,以实现艺术观念和手段在照明设计的应用。

照明艺术设计·光与空间形象


就在今年,林红教授与杨一丁教授共同合作撰写的——《照明艺术设计·光与空间形象》一书出版。


书中以广州美术学院照明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为线索,结合作者多年的设计专业教学经验与照明学术研究成果,针对人居环境中光对空间形象的塑造以及光环境体验等问题进行深度解析和多角度阐释,旨在整理、总结一套用于专题教学的较为完整有效的理念、方法与实施手段。


▲《照明艺术设计:光与空间形象》内页预览


内容紧紧围绕光与空间关系的三要素——“光源”“路径与媒介”“对象”,通过多个研究及创意设计的环节,循序渐进地探讨人在光照空间环境中的生理、心理反应和审美体验,力求在揭示明确规律性的同时,呈现教学理念和照明设计方法的多样性与实验性。


作者导读



《照明艺术设计·光与空间形象》一书从各种角度梳理并呈现了多条线索 :从专业的学习和工作而言,如果设计者在照明设计的理论原理,相关的艺术观念存在陌生感和距离感,无疑将阻碍其有效的专业知识认知和设计实践。在专业知识宝库的入口,作者选择了建筑照明和舞台照明作为理论框架的坐标基点。

进而引入完形理论,借鉴原本属于视觉心理学领域的成果,探讨形成光与视觉效果背后的关系规律;始终强调整体大于部分的原则,既适用于传统的空间照明系统组织,同样也适用于新兴的媒体立面的视效组织等。

理解和运用灯具是照明设计工作的核心,本书由经典的PH灯开始,引出灯光与建筑融为一体的间接照明技术,并以此鼓励引导学习者能够关注更多的设备参数、各自品牌所蕴含的特质及其应用场景,能将理性的数据和规律与感性的效果和手法形成对应联系。


每个行业的整体成就水平,都是由代表性的创作者和作品共同构筑而成,通过梳理代表性照明设计大师的作品及其设计理念原则和设计手法,带给学习者阅读解析案例的角度与方法,并提供信息筛选和逻辑推导上方面的引领与示范。


专业的工作需要兼具精准与生动的表达手段,对于学习者而言,绘图范本的榜样价值不容忽视,书中刻意挑选了解决问题目标不同,内容表达各有侧重,以及表现风格多样但极具代表性的设计师或者公司的图示方法,以提供更形象、更广泛的线索认识和训练导向,其中特别挑选了水彩画、蓝图、分析草图等图示作为对电子数字绘图工作的补充,以使学习者在专业性极强工作中,兼顾设计信息表达的同时,有意识地塑造个人化的绘图风格。


学校的教与学必定时代生活的一种映射,在照明设计教学的内容中,分别选取了典型性的空间环境对象与照明设计的目标任务作为课题,并将理论原理和实践经验内容拆解为知识点、线面穿插于设计研究和练习之中,优秀的作业成果不仅可作为学习的范本,更是蕴藏着丰富的关注、思考和畅想。


致敬自然的光谱,本书内容用七个章节与之比附应合,尝试搭建一个展现艺术与科学融合且实用有效的照明设计学习框架,既是面向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教材,又是汇集发现、关注、分析、思考、设计、创造与评论等的专业知识整合,也许它可以汇成一束白光,成为有志者前行路上的一盏灯。

林红 杨一丁

2020.10.17


内容呈现



1,精要、可操作性强的照明设计方法与策略:经典理论与技术法则阐释 + 国际大师设计理念与作品剖析

2,前卫、详实的照明设计“教”与“学”:课程设置与教学环节探究 + 优秀作业评析

荐语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院长助理 张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院长助理

国际照明设计师协会(IALD)会员


本书提供了第三种视角,即师生间最本质的关系——课堂教学 关于光与空间,从教学角度做纯形式或形而上的讨论容易,但回归日常生活、回归真实视觉任务,则需要对于生活的敏锐洞察,以及对于照明的逻辑阐释,特别是将其提炼转化为设计问题的能力。因此,光与空间也是照明设计中最为难教的内容之一,与尺度密切相关,也要求较高的实现度,而非简单的图像呈现。


两位老师借用了建筑照明、戏剧照明与灯具设计的方法,三者在光的几何原理上同源,但承载的内容不同:建筑照明为人的使用,戏剧照明为面向观众的呈现,灯具设计为光的传递。在教学过程中将三者结合,强调了空间中光环境的实用性、叙事性与可实现性,以追求美好光效果为导向,也对应了书中提到的突出艺术性、实验性、创作性的教学原则。 在工具层面,广美坚持将缩尺照明模型作为设计研究工具,区别于各类绘图式设计的纸上谈兵,也解决了足尺灯光装置造价高、探索尺度受限的问题,并与建筑、景观设计教学的模型研究实现了对接。强调了对于设计问题的解决,不仅强调专业分工,更看重光与空间的专业合力。


//////////

在今年的光亚展上,林红教授与杨一丁教授还一同出席签售会,为现场的读者进行签售。签售台周围,读者粉丝们可是相当热情呢~


▲林红教授与杨一丁教授在签售会

▲签售会现场

还想了解更多照明艺术设计?

11月07~08日

来第五届云知光论坛

聆听

林红教授

现场分享

她对“文化·光”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