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一起设计
微信公众号ID:together-design
Teamlab Forest
说到 Teamlab,相信很多朋友都不陌生。这个于 2001 年诞生在日本东京的跨学科艺术团队,近两年可谓是火遍全球。
他们创作了一系列让无数人前来打卡的沉浸式展览,将自然与艺术、科技巧妙的融为一体。
TeamLab之前的作品《油罐中的水粒子世界》
就在上个月,全新的「TeamLab 森林」在日本福冈揭幕,又一次为我们带来惊喜。
这个新的美术馆项目由两个主题组成:「捕捉并收集森林」和「运动森林」。跟随我们的脚步,一起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捕捉并收集森林
Catching and Collecting Forest
「捕捉并收集森林」以“捕捉,观察,放生”为主题,引导游客用自己的身体来探索大自然。
游客通过手机 APP 的摄像头,瞄准墙上出现的动物,投射观察之剑。命中后,动物会从墙上消失并出现在手机里。
同时,可以浏览到关于这只动物的相关介绍。
看完后,可以将其投掷出去,它便会再次出现在墙上。
除了森林,还有海洋的部分。
运用 APP 中的“渔网”,同样可以捕捉并学习。
相对于以往只能看的装置艺术,这种形式无疑互动性更强。
在绚丽的色彩和有趣的操作中,不知不觉就丰富了自己的自然知识。
运动森林
Athletics forest
Teamlab 以「用身体来领略世界,用立体式思维来理解世界」为理念,设计出这个全新的「创造式运动空间」。
这个主题分共有 7 个组成部分。在这些复杂且立体的空间里,感知能力得到无限放大。
快速旋转跳跳球之毛毛虫小屋
Rapidly Rotating Bouncing Sphere Caterpillar House
这是一个装满各种光色的“快速旋转跳跳球”空间。
这些五彩斑斓的发光球,快速的在房间内旋转着。当人们靠近球体时,球体会停止旋转。
在跳上去的同时,球体会变得更亮。连续踩在相同颜色的球上时,球的颜色便会从中向外蔓延,形成一只发光的“毛毛虫”。
喧腾地形之粒状地层
Soft Terrain and Granular Topography
各种颜色的“沙砾”沿着墙面倾泻而下,从高往低不断流动并堆积,形成独特的地形。
当人们踩在柔软的地面上时,所在地形便会下沉。
走动起来后,沙粒便会像四周弹开。
不停变化的色彩,让整个空间无比梦幻。
连接微观世界之平衡石
Balance Stepping Stones through the Invisible World
这个空间包含着三种形态的交互式“平衡石”。当人们踩踏时,它会发出声响和震动,进而影响整个空间。
想要不掉下去,就必须时刻保持身体的平衡。
点滴瀑布
无数颗“水滴”从柱子上滑落,在地面形成聚集。随着人们的走动,四处流淌。
随着水滴不断的聚集,便形成流淌的“水面”。
置身在这个梦幻的蓝色“水世界”,心也变得宁静起来。
水作为生物存在的源泉,滋养着大地,变幻出多姿多彩的花朵形态。
在跃动的山谷中, 与花共生的生物们
Shifting Valley, Living Creatures of Flowers, Symbiotic Lives
在这个空间中,存在着由花朵组成的生物们。
花朵不停的重复着诞生和死亡,在这种轮回中,花朵逐渐塑造出动物的形状。
当人们踩踏到花朵时,花朵便会凋零。在持续的触摸、踩踏中,动物也会随之消失。
作品通过电脑程序实时绘制而成。在人们行为举止的影响下,持续的发生着变化。
眼前这一瞬间的画面,错过就无法再看到了。
气旋球和失重的森林-暧昧的9种颜色和3种基础色彩
Typhoon Balls and Weightless Forest of Resonating Life-9 Blurred Colors and 3 Base Colors
穿过一个镜像隧道,便可抵达漂浮气球空间。
隧道内的色彩不断变化着,带来奇妙的视觉体验。
被气球充满的空间,也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气球在人们的触碰下,颜色便会产生变化。
周围的球体也会彼此呼应,形成连锁反应。
9中暧昧的颜色:水中之光,透过水草的阳光,朝霞,早晨的天空,黄昏的天空,桃的果实,梅子的果实,花菖蒲,春天的枫叶,以及基础的3种色彩:蓝、红、绿,共计12种颜色不断变换出迷人的景象。
群蝶,短暂的生命
Flutter of butterflies
如果没有人进入的话,这里就是一个黑暗的空间。当人们在这个空间里静静地站立时,群蝶便会从脚边飞舞而出。
漫天的蝴蝶,聚集形成奇幻的画面。
而当人们触碰这些蝴蝶时,它们就会掉落并死去。
如果因为人们触碰导致死亡的蝴蝶数量大于因人而生的蝴蝶的数量的话,群蝶就无法再出现了。
Teamlab 以奇幻的互动场景引导人们了解世界,并思考自身与自然的关联,这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部“教科书”了。
-end
-版权声明
作者:一起设计(ID:together-design)
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出处。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云知光微课堂立场,如有问题,请联系平台处理。投稿/合作 | media@elich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