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
在空间的表达上,建筑师是主导灵魂的那群人,但自从有了建筑照明设计这个专业后,照明设计对于建筑空间的提升作用,让建筑师们开始正视起照明设计师在其中承担的角色,他们开始意识到两者合作必要性。


但这个结果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建筑师出身,同时还是 AssBook 设计食堂创始人、“城事设计节”发起人的尤扬曾经说过,在他们发起的城市微改造项目中,其实建筑师一开始是不知道该怎么和照明设计师合作的,经过双方的多次尝试和磨合,才形成顺畅的合作关系。


照明设计师张晨露也说过,在早期与建筑师合作时,其实也是需要建筑师介绍设计的初衷点,项目布置的细节等等去推进照明设计的。


想必也还有很多的建筑师/照明设计师,对于这种合作关系存有这样或那样的疑惑,我们专访了照明设计师张晨露,她与庄子玉、俞挺等众多建筑师都有过合作,比如获得2018年 IES 杰出奖的《古北壹号森林》项目,就是和建筑师俞挺合作完成的。希望通过她的分享,能让大家对于建筑师与照明设计师的合作方式有一个新的认识。


张晨露
云知光学堂 签约讲师
与光共舞 签约艺术家
上海格锐照明设计合伙人&设计总监
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照明研究中心 建筑照明学硕士
复旦大学 光源与照明工程学士
美国注册照明师 LC
北美照明学会会员 IES



Q1
eLicht:您参加设计过不少“网红项目”的改造,比如《梦想改造家》、《漂亮的房子》以及《古北壹号地下森林》等,每个项目都赚足了眼球,您是如何选择项目,或者说如何被这些好项目找到的?


张晨露:我个人特别喜欢跟建筑师合作,比如像俞挺老师、庄子玉老师这些在建筑行业比较活泼的建筑师,我跟他们其实在其他的一些常规项目上就合作过多次,所以在平时大家也都是朋友。他们可能觉得我的灯光设计对他们之前的项目有很大的提升作用,就在这些项目中找到我。


因此,我觉得照明设计师还是应该在平日多积累一些好的项目经验,让别人更多地知道你的能力和你的设计风格,后面会有项目来找你(做设计)的可能性才比较大。


▲张晨露与建筑师俞挺合作作品:古北壹号森林,2018年获 IES 杰出奖,图源:云知光照明微课堂


Q2
eLicht:建筑师对照明设计师有什么样的要求?


张晨露:其实老一代的建筑师对光的把控很强,像我遇到的设计院的前辈,或者像俞老师这种很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结果的建筑师,他们很清楚需要照明设计师做什么事情,以及怎么样来实现他想要的效果。比如俞老师就跟我说:这个项目有这三点是我想要达到的效果,你帮我实现就OK了。所以这种情况,照明设计师自身的灯光技术背景就需要很强。


而对于另外一些年轻的建筑师,或是想法特别多的建筑师来说,当他是把空间设计出来,其实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灯光效果)。这个时候他就会希望照明设计师可以有很多的创意跟想法。所以面对不同的建筑师,他对你要求的“点”会不太一样。


总结来说,就是作为照明设计师既要能理解建筑师的思路跟想法,要懂技术,还要有新的创新思维能力,我觉得这三点很重要。(照明设计师:我太难了.JPG)




▲张晨露与建筑师张朔炯等合作作品:上海静安商楼,图源:谷德设计网。



Q3
eLicht:能否分享一下跟建筑师合作的心得? 


张晨露:现在我跟俞挺老师或庄子玉老师的团队合作的效率非常高,因为大家配合的项目多了以后,很能够互相抓住对方想要说的“点。但其实最早的时候,像是跟俞老师首次合作时,他或者他团队的建筑师还要给我介绍:他的设计的初衷点是什么,项目布置的细节等等。但当你对一个建筑师的风格比较了解之后,他把项目资料发过来,你就可以知道他想表达的是什么内容,是什么样的“点”了。


一般来说,跟业主做汇报或者沟通,是我们说业主听,是我们做出所有的东西来给业主看。但是跟建筑师的沟通是不一样的,不论是跟俞老师或是庄老师合作,还是参与的同济院、华东院的项目,我们的沟通很多时候是不直接做灯光汇报给业主,而是在前期方案时,就已经和建筑师的团队把所有需要灯光表达的东西放进去。


也就是说,我们在方案阶段就一个空间一个空间地讨论,什么地方放灯,放什么样的灯……建筑师在做模型的时候就已经可以把这些设计都放进去,建筑(的设计流程)推进就很快。灯光设计也不用等建筑的方案出来了,再在两个星期内做出方案,有冲突又再改,所以我跟他们的合作就很高效。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想跟建筑师多合作,就是因为这种合作方式:大家在前期方案的时候就能坐下来(沟通),把对方想要的东西抓住,你再把你的思想传达给他,合二为一的一起汇报,这样的效率就非常高。


▲张晨露与建筑师俞挺、张朔炯合作作品:苏州钟书阁,被称为苏州最美书店,图源:建筑师的非建筑、云知光照明微课堂


Q4
eLicht:在一个项目中,会对灯光设计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哪些?


张晨露:我做设计最主要考虑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建筑载体本身,另外一个就是人。人是一个空间的最终使用者,你要从这个角度去考虑,因为很多项目的受众群体都是完全不一样的。最典型的例子是阿那亚儿童餐厅,它的受众是亲子,是大人带小朋友来用餐,那我做这个儿童餐厅(的照明设计),跟我们常规的五星级酒店餐厅,跟高级的西餐厅,或是大型的中式餐厅就完全不一样。所以我现在在设计中越来越多地会去考虑这方面。


同样,公共性建筑像机场和高铁站,这两者的设计思维方式也会不一样。因为机场和高铁站除了受众群体不一样,使用者在这两个空间内停留的时间也不一样。坐高铁的人在出发时间前20分钟到达(就可以),但是坐飞机的人要提前一个小时到达,他在这个时间段、这个空间中就会有很多的行为要发生;而对于一个坐高铁的人来说,高效才是他的追求。所以这就是设计中需要考虑的人的元素。

而且人的元素敞开来讲也包含很多的方面:年龄、性别、年轻人的喜好、人眼睛的各种构造,比如说老年人的眼睛会是什么样的感受等等非常多,深挖下去会很有意思。


▲张晨露与建筑师俞挺合作作品:阿那亚儿童餐厅,图源:ArchDaily



Q5
eLicht:有没有载体本身条件一般,但是通过灯光设计获得“新生”的案例?


张晨露:从我做过的项目来说,并没有这种案例,但我看过一个比较典型的国外案例,是在墨西哥一个白色的酒店,在白天里,它就是很平常的(一个建筑),白墙灰地,到了晚上就通过灯光变得很丰富多彩,这是一个个例。


不过,我经常会在项目中遇到建筑师说,灯光一定要把我的设计改进一下。但我其实不是特别喜欢做别出心裁的照明的设计师,我的风格是喜欢通过自然的手法来表现建筑,喜欢去挖掘建筑和室内的元素来做(照明)。


而跟我合作的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的水平都挺高的,所以不会有很差的载体。我觉得这是一种有一点片面的(认知):一定要通过灯光来打造完全不同的东西。因为我们做的是照明设计,我们也不是一个艺术家,如果他们是想通过灯光来改变整个空间,那可能他们讲的是像 James Turrell 那样的艺术家,通过灯光重新来界定一个空间等等。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接触的很多项目是很有实用性功能的空间。所以我只能说我喜欢的风格是比较自然地去挖掘空间的元素。


但通过灯光来改变项目风格的(案例)就比较多,比如 W 酒店,白天(看到的)大堂是石材地面和一些金属的吊杆等等很硬朗的元素。但是在晚上它通过 LED 屏、会变色的大装饰灯(的设计),它的氛围就跟白天完全不同,这是通过多媒体灯光带来的一些变化。所以(照明)还是有很多可能性的。


▲张晨露照明设计作品:西安W酒店,图源:docin-资讯



Q6
eLicht:近年来国内的照明项目越来越受到国际奖项的认可,这是否表明国内的照明设计水平已经达到国际优秀水平?


张晨露:我觉得中国的设计水平一直在成长。虽然在十几年前,中国跟美国的设计比试都差很远,但这是因为整个行业的关系,以前中国的灯具厂家少,你能得到的技术支持也很少。毕竟美国的照明设计师已经是一个存在了几十年的行业,它有很职业的厂家的配合,它是一个行业的行为。


但这十来年中国整个照明行业的成长非常快,所以带动照明设计师的成长也很快。中国的项目也多了起来,我回国一年做的项目大概是我以前在美国两三年做的项目那么多,所以大家在历练中一定会成长,因为以前你要3年、5年才能成长的时间,你在中国两年就可以实现了。并且现在有很多的媒介非常方便,以前你要(专门)通过上网、杂志等去了解一些事情,现在大家每天可以通过各种媒介,比如通过云知光照明微课堂,都可以看到全世界各种好的设计,所以现在大家学习能力非常快,中国的设计师这两年成长得很快。


但你说有没有达到国际的水平,我觉得在有一些方面上还有落差。第一个是关于职业态度的问题。照明设计在美国、在欧洲,从业的人是把它作为一个一辈子发展的职业在做的,但国内的部分设计师是因为不知道要做什么,才做这件事情,他们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而如果你不把它做成一个长远的规划来看的话,中间就会缺失很多不断学习的过程。


这一点在中国现在的部分年轻设计师中是缺失的,他们觉得看到了图片就是在学习,但是他们并没有了解到这个图片,或者说这个项目落成的背后有很多的节点。重要的也不仅仅是方案,还有你对灯具的能力把控,你跟业主和施工单位的沟通(能力),你对现场出现的各种情况和状况的把控等等,做好这些才是最终能够落成一个项目的根本。


但现在很多设计师觉得我能出漂亮的效果图就好,我觉得在这个方面中国的设计师跟国际也是有很大的差别。因为我可以很确定在国外大部分的项目里,照片是什么样的,现场就是什么样的,而中国很多的项目照片和现场还是有差别的。并且,很多国际的奖项,它不会来实际考察你的项目,虽然中国有些奖项会去实际考察项目,但是美国的不会,所以大家不能因为自己得的国际奖项越来越多而骄傲,或者是(以为)真正地达到了国际水平,其实我们跟别人在细节上的落差,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张晨露与建筑师庄子玉合作作品:铜陵龙闲居,图源:云知光照明微课堂


Q7
eLicht:第三届云知光论坛讨论的主题是“重新定义照明”,您觉得近年来照明行业有哪些变化可以称得上是“重新定义”?为什么?


张晨露:我觉得对于中国的照明设计来说,重新定义的概念很大。比如说中国有一个新兴的行业叫照明规划,但这个行业在国外是没有的,这是很中国特色的一种东西。因为我不做照明规划,所以我也没有办法去定义他们。

但对于照明设计师本身来说,对于我们做建筑照明的来说,这几年变化比较多的是关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比如说以前灯光只能调明暗,在LED时代,业主就会要求你做很多场景动态的变化,甚至要求你做灯光艺术装置。所以我现在接触到越来越多的照明设计师团队里都会有会做控制系统的,会做很多技术编程的成员等等。将来照明设计师可能也会更多地兼顾一些灯光艺术的东西在(设计)里面,它已经不是传统的所谓的空间服务了,是你创造了一个东西,它成为了这个空间的元素,所以在这方面我觉得算是重新定义。


?
2019年11月16日-17日,以“hi,light  光,离人更近了 ”为主题的第四届云知光论坛将在上海中庚聚龙酒店举行。重磅嘉宾、众多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和行业观点,参与进来,就是最好的开始,赶紧扫码报名吧!


— END — 
-欢迎留言讨论-
版权声明
编辑整理:课堂君
资料来源:云知光照明微课堂、第三届云知光论坛
本文为云知光原创文章,独家首发,如需转载,请在后台留下需授权的公众号名字及微信号。
投稿/合作 | media@elich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