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了解第四届云知光论坛



首钢石景山主厂区内有四座高炉,它们与群明湖、冷却塔等一同被整体保留。紧邻冬奥组委办公区的三高炉改造为博物馆,处于各功能地块之间的节点位置。因其特殊的位置、体量、复杂度,三高炉最有责任将“向工业致敬”、“与自然融合”、“同现代接轨”三大主题的碰撞演绎到极致。



在成为博物馆之前,高炉也做过不同程度的改造。


1957年,经国务院批准,首钢进行大规模扩建。1958年5月28日,三高炉建设等工程全面开工。1959年5月22日,三高炉竣工投产。这座高炉一直生产到1970年2月才进行大修,大修周期达11年之久,成为首钢大修首破10年纪录的第一座高炉。


当时拆炉时发现,12层综合炉底仅有不到6层被侵蚀,下面6层完好无损,11年才侵蚀不到50%,这在高炉冶炼史上也是罕见的,施工质量堪称一流。      


▲改造前的首钢-高炉


▲改造前的首钢-热风炉


就夜景照明而言,改造后的三高炉组团是首钢北区夜晚活力的“燃爆点”,在视觉上具有统治地位。


在步行尺度上,作为共同对景,将安静的冬奥组委办公区与秀池景观连接在一起。在城市尺度上,与石景山功碑阁、群名湖西侧的首钢滑雪大跳台遥相辉映。




核心工业遗存包含三高炉本体、热风炉、重力除尘器和干法除尘器等,是呈现炼钢功能逻辑的完整构筑物群。


对于初次访客,因为陌生,动态阳光下的视觉感受已足具震撼力。从空间经营的角度,夜景照明的作用在于强化这组构筑物的符号性,依靠相对完整且稳定的单色投光,提高辨识度,强化记忆。






所有景观性的投光,都是逐层向上的,保障各视角仰视的视觉舒适性。此外,三高炉还承载了内、外多条体验式的步行流线:外部的垂直攀爬流线由高色温工业灯提供路径指示与功能照明,直抵72m的玻璃平台;


内部环绕炉芯的弧形交通空间由安装于高处马道底部的3000K下照筒灯提供均匀照明,并与内外两层红光形成鲜明对比,适合各类大型活动和装置展示。




在数十次的现场实验中,项目组采用特造的红光LED与3000K LED组成无极混光灯具,实验最佳的光配比。针对各种不同色相的低明度、低饱和度的金属表面工艺,高饱和度红光是最有可能实现表面“干净”的光色,多方参与的主观评价实验,也确定了主体采用100%红光。


在红光渲染中承担“画面透气”任务的是大面积保留的黑暗剪影和唤醒旧时记忆的高色温白光工业灯。




罩棚灯具根据有限的安装空间定制灯具支架和旋转调节装置,定制线槽以最大化的隐蔽管线,灯具均定制加长的防眩遮光筒或遮光扇叶,保证在空间中穿行时不受眩光干扰,且灯具易于维护。





夜景照明采用集中控制的方式进行管理,可设置定时开关,或根据不同需求设置模式场景,便于在平日、节日和活动模式间切换。


高炉内部,除了“红色”模式,另有一种开启工业灯的“怀旧”模式,源于生产作业时的场景。未完工之时,已有汽车品牌在此举办发布会,并充分利用了红色背景。对于推动园区转型、发展夜间经济,夜景照明也贡献了一份微薄之力。




项目信息

照明设计:张昕、韩晓伟、赵晓波、宋栢宜、王丹、周轩宇、牛本田、陶龙军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张昕工作室,同原(北京)照明设计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筑境设计 薄宏涛、刘鹏飞、蒋珂、范丹丹、康琪、王增、周明旭、郑智雪

施工图设计:筑境设计 薄宏涛、赵嘉康、张洋、高巍、张志聪等

结构机电:首钢国际工程公司 侯俊达、袁文兵、陈罡、宁志刚、殷永刚、吉永平、张秀震、陈喜雷、李洪飞、于立峰

景观设计: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朱育帆、姚玉君、田锦、孙宇彤、于淼、吕回、佟思明、易文静

照明施工:北京首钢自动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高炳志、饶铁军、安俊军、古宝山

摄影:周利


授权声明

来源:世界建筑

本文已获原作者授权,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出处。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云知光微课堂立场,如有问题,请联系平台处理。

投稿/合作 | media@elicht.cn